中新网上海11月15日电 (陈静 生星)如今肿瘤日益成为“慢性病”,经综合治疗,处于稳定期的患者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定期接受随访与治疗依旧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供给。
记者15日获悉,上海的医疗机构创新设立肿瘤日间诊疗中心,“走读式”诊疗给患者带去高效、便捷的就诊体验,也给医院诊疗服务更为精准和有效。其间满满的人文关怀,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和疗效。
记者当日走访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刚刚开设的升级版肿瘤日间诊疗中心,这里成为在门诊和病房之外的“第三空间”:既远离大量患者来往穿梭的门急诊,也不在相对封闭的病房大楼,闹中取静。记者看到,一排排类似飞机头等舱的可调节座椅,轻巧的板材隔断出安静的相对独立空间,通透的落地窗户外是葱翠清新的小花园,深秋煦暖阳光撒在室内冷色调的空间变得暖洋洋的。
上海十院肿瘤科主任许青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病情危重或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急需一张治疗病床;另一方面,有限的病房床位难以快速及时响应稳定期患者的治疗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肿瘤日间诊疗服务应患者之需而生。
事实上,日间化疗并非新生事物,上海十院是申城最早开设日间化疗病房的三甲医院之一,日间化疗病房给很多稳定期患者带来了便利,但随着肿瘤治疗理念、技术、手段等进步,简单的日间化疗病房越来越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许青主任介绍,升级后的肿瘤日间诊疗中心不仅设有50多张相互独立、温馨舒适、可调节角度的航空座椅,还集合了普通与专家诊室、多学科讨论会议室、国际与远程会诊室、护士站、配药间、输液大厅等多个功能单元。他说:“肿瘤日间诊疗中心从设计之初,就以患者的便捷舒适为核心,让治疗的动线最简单清晰,同时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得到拓展响应。”
不仅环境大大改善,肿瘤日间诊疗中心还实现了流程再造。相比传统的病房诊疗模式,术前待床日从2到3天缩短为1天甚至零等待,每天治疗完成后可以回家。这种“走读”治疗模式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心理与情感支撑。
白天,患者或接受影像(超声、X光、CT、磁共振等)、实验室(血液、体液等)检查,或输注化疗/靶向治疗药物,完成治疗且观察无异常后当晚就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来院接受后续治疗。完成一个疗程的全部治疗后,患者即可办理出院手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走读”式诊疗是患者平均在院天数从5天降至3天,经济负担也大大降低。
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静脉置管(PICC)治疗,这会让患者感到不适甚至疼痛,不少患者对之心存畏惧。医院的社工部将音乐治疗引入PICC治疗。在PICC操作时,专业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一旁开展音乐治疗,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提升了治疗效果。
许青对记者表示,今后,肿瘤日间诊疗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联结社区、高校、志愿者组织等社会资源,开展更丰富、更多样的患者心理支持活动,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让医疗行为能够更加贴心暖心。(完) 【编辑:黄钰涵】
关键词:
-
河北省5场夏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将举行 搭建高效交流平台2022-08-08
-
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如何发现孩子脊柱有没有侧弯?2022-07-08
-
河北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22-03-18
-
河北沧州:学生“暖心小纸条”致敬“最美逆行者”2022-03-18